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1年4月经校党委常委会批准设立为独立的二级机构,2017年获批天津市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天津市首批建设的三所重点马院之一;2024年12月获批“天津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建设项目。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政治思想保障。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同时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不断培育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截至2024年底,学院共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思政课教师71人,包括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6.5%。学院教师中,有天津市高校思政课年度影响力人物1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能手、骨干各1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2名,教育部马工程“精彩一课”评选获奖者2名,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1名,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名、第三层次6名。
学院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特有的育人功能为着眼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瞄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目标,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学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在课程建设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思政课教学实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学成绩斐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天津市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门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在教学竞赛方面,4位教师先后在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展示中获一等奖;1人获评天津市第二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名教师获京津冀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学研究和展示活动一等奖;15位教师分别获得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文综组、思政组)、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一、二等奖;8位教师获评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名师示范课;2人获天津市学校思政课教师磨课练兵活动优秀示范课一等奖;多位教师指导学生在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等赛事中获一、二、三等奖。在教研成果方面,2018年,学院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天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21年,学院获天津工业大学金牌基层教学组织、铜牌基层教学组织称号;2025年,学院入围天津市特色马院培育单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天津卫视《天津新闻》等多家媒体对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及建设进行了报道。
在学科建设中,学院立足于“教学决定生存、科研提升水平”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以“学科创平台、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机制,走出了一条“研教辅”无缝对接的特色之路。学院在2006年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硕士点。学院坚持强化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科学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学位论文预答辩、“双盲”送审制度等,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同时,学院设立了科研团队组建、专著出版资助、重要成果奖励等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9项,其他各类省部级项目近百项,到账各类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其他建设经费近800万元,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20多项;公开出版论著20余部,在重要期刊、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2015年学院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2016年加盟“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2018年获批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获批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领航学者项目、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项目及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